宋朝李纲:谋不见用的忠臣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这首《苏武令·塞上风高》是李纲罢相后所写,满纸悲愤和激越,对徽、钦二帝被金人北俘之事刻骨铭心。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侵汴京撤围而走,力保汴京不失的李纲被贼臣们合力排挤,外贬宁江。金兵再来,窘急的宋钦宗忆起李纲好处,召其为开封尹。当时李纲正在长沙,闻召立刻率湖南的勤王兵马入援。行至半路,汴京已经失守。宋高宗即位后,收拾天下人心,自然首先召李纲入朝,任其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听说李纲被任命为相,宋高宗的大臣中丞颜岐急忙上奏:“张邦昌为金人所喜,虽封为三公郡王,应再加同平章事;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未来之前罢掉他!”宋高宗不理,颜岐五次上表。赵构最终也烦,召来颜岐,厉声说:“朕即位为帝,恐怕金人也不高兴吧!”一句话,颜岐语塞而退。

高宗君臣之所以如此怕得罪金人,主要是因为徽、钦二帝在金人手中。所以,赵构即位后马上就表示对张邦昌以及其他附金大臣“一切不问”。颜岐死心眼儿,一条路走到黑,自然引得高宗不悦。

汪伯彦、黄潜善也不高兴,他们自认为对高宗赵构有拥戴之功,肯定能入相,结果皇帝反招李纲坐这个位置,自然暗中忌恨。所以,李纲还未入朝,一股无形的反对力量已经形成。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李纲入见宋高宗,也不绕弯,立上“十事”:第一,议国是。以守为上策,修政事,励士气,然后可议大举。第二,议巡幸。建议高宗要回鸾汴京一次,以慰京中百姓之心。然后,巡幸天下,“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第三,议赦令。恢复张邦昌之前的宋朝赦书常仪。第四,议僭逆。明诛张邦昌,以正典刑。第五,议伪命。清算附金伪官,以鼓舞士气。第六,议战。军政久废,应重申纪律,赏罚分明。第七,议守。金人狡狯,其势必重来入侵,应先前在黄河、长江、淮河一线置守御。第八,议本政。改变当前政出多门的情况,权归朝廷。第九,议久任。靖康年间进退大臣太快,应对官员慎择久任,提高信任度。第十,议修德。建议高宗皇帝孝悌恭俭,以副四海人望。

宋高宗仔细研究了李纲的十条建议,颁之于朝,唯把“议僭逆、议伪命”二事留而不发,一是怕激惹金人,二是刚刚坐稳帝位,不想把受过伪命的大臣都法办,那样一来就无人可用了。

李纲固执,以辞去职位相威胁,死活要高宗皇帝处理张邦昌等人,同时表示:“近世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靖康之祸,仗节死义者唯有李若水一人,应加以赠恤。”高宗对李若水赠官抚恤自然好办,但对张邦昌这种主动送玉玺给自己的人,一时还下不了手。

由于李纲坚执己见,高宗无奈,只得把老张窜贬潭州,并陆续处理了王时雍、徐秉哲等人。

而后,在李纲建议下,宋高宗又设河北招抚司、河东经制司,以张所、傅亮分别担任招抚使,并下诏诸路募兵买兵,各自为战,极大地牵制了金军的力量。特别是在河北,当地义民应募者达十七万人。

张所带千余道空名告身(委任状),只携三千兵卒前往河北,一时间义兵云集,王彦等人纷纷被招至旗下。岳飞也向张所报到,被任命为中军统领。张所问岳飞:“你一人能敌几个敌人?”岳飞回答:“勇不足恃。用兵主要是以计谋取胜!”张所大惊:“看来你不像是行伍出身的粗人!”岳飞向张所建议皇帝应该还汴京以保河南地。此言正合张所之意,他马上提拔岳飞为武经郎。

李纲入朝后,上奏高宗赵构,希望皇帝能返回汴京,重整河山。但是,宋高宗最讨厌臣下以恢复为名让他回汴京,那里最接近“前线”,这位皇帝唯恐自己也像父兄一样被金军逮去。

高宗怯懦。在黄潜善、汪伯彦二人的撺掇下,他说要“巡幸”东南,实际上是想脱离交战前线往更安全的地方逃窜。

李纲坚执不可:“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阳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尤应前往襄州、邓州,以示不忘故都,由此可系天下民心。不然,中原非复我大宋所有!”

赵构细思,也觉得有理,诏告天下谕其还都之意。

很快,黄、汪二人力劝高宗出避兵锋,一再反复之后,赵构决定逃往扬州。同时,他又下诏召回张所、傅亮二人。

得知自己计不得施,李纲心灰意冷,执意求去。高宗赵构假意挽留,李纲泣言:“为臣老家本在东南,本意也希望陛下巡幸东南。但是,陛下一离中原,后患不可尽言!愿陛下以宗社为心,以生灵百姓为意,以二圣(二帝)未还为念!”

高宗唯唯,心中老大不悦,他特别讨厌臣下言及父亲徽宗和兄长钦宗,因为二人如果有一人得归,依理他就要把帝位让出。

此时,殿中侍御史张浚上书劾责李纲以私愤杀侍从之事,又指斥他“杜绝言路,独擅朝政,事之大小,随意必行,买马之扰,招军之暴,劝纳之虐,优立赏格,公吏为奸,擅易诏令,窃庇姻亲”。其中数事,确实也非空穴来风。至此,李纲罢相,他总共在位才七十七天。

金军军势益炽,关中残破,中原盗贼蜂起,只要有兵器,能扎堆凑齐一拨人马,谁都可占山为王。

李纲被罢免的消息传出,先前在汴京率众上言钦宗皇帝罢斥蔡京等“六贼”的太学生陈东和抚州百姓欧阳澈立刻上书,恳求高宗留任李纲,罢斥黄、汪二人。同时,二人又在奏疏中劝高宗亲征以迎还二帝。

黄潜善又怒又惧,对高宗说:“如果不杀此二人,恐怕他们又率众冲击殿庭。”赵构也恨得牙根痒痒,立刻派人逮捕陈东、欧阳澈二人并加以处决。日后,李纲一直被放偏远之地外任,但他仍旧不时上书言事。郁郁之间,李纲于绍兴十年病死于潭州,年58岁。撰写《宋史》的元朝汉儒,对李纲评价很高,把他比为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但是,同时代的人,包括后来的大儒王夫之、黄宗羲和清朝历史学家赵翼等人,对李纲的评价都不是很高。特别是他坚持要徽、钦二帝死守汴京的主张,术疏机浅,实际上是彻头彻尾葬送了北宋汴京以及中原大地。

从“出身”方面讲,李纲曾是大奸臣蔡京之子蔡攸的党羽,可以想见他不是什么善茬儿。高宗一朝,李纲虽外贬,也是不停地见风使舵,一会儿交结张浚,一会儿交结赵鼎,见人下菜碟,非常势利。张浚与黄潜善关系好,他曾竭力排挤、打击李纲。后来,张浚因富平大败被贬福州,李纲知道他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便竭力奉迎巴结。果然,张浚不久被重新起用入朝。行前,李纲奉呈一百二十个大木箱的金银珠宝,大木箱个个朱漆银镂,里面皆珍异之物,馈送即将还朝为官的昔日仇人张浚。

此外,据《樵书》所记,“李纲私藏,过于国帑,侍妾歌童,衣服饮食,极于美丽。每宴客设馔必至百品,遇出则厨传数十担”。

由此可见,李纲并非后世演义或者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人的多面性,从这个人身上即可得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