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AI如何驱动商业?这三个核心预判值得一看



“当前许多企业在AI尝试上止步于孤立项目,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面向生成式AI的转型,已愈发从可选项走向必选项。”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刚刚启幕,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日前就AI驱动数智化转型这一热点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在他看来,转型之路上的痛点更多是由生成式AI带来的新型风险与挑战,企业可聚焦“管控域、技术域、治理域、过程域、价值域”五大关键场域,系统性盘查相关风险类型。
AI加速,转型三阶段各有聚焦
在江立勤看来,随着AI技术的快速迭代和企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在转型上将经历“员工赋能(Enable)—组织融合(Embed)—生态演进(Evolve)”等几个标志性阶段。
“每个阶段的特点各有不同,”他向记者做了具体点分析,在赋能阶段主要是内部驱动,核心聚焦降低成本、优化内部流程和管理风险,“这一阶段企业的关注点应在内部,以自动化重复性劳动、减少人为错误、提升现有流程效率为目标,解决如何赋能员工做得更快、更好、更省钱的问题。这个阶段的技术通常采用相对成熟、已经被市场验证的技术。”
融合阶段主要为外部驱动:核心聚焦利用技术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增强产品/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企业关注点从内部转向外部市场和客户,解决的是“我们如何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技术应用不再是内部优化为主,而是将AI等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功能之一。
演进阶段主要为生态驱动:核心目标是利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商业模式、重塑行业规则,甚至创造一个全新的市场。这一阶段的企业不只是卖产品,而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其他开发者、企业和用户共同参与,形成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同时也需要拥抱不确定性,并大力投入前瞻性、高风险的研发。
江立勤表示,企业应将这三个阶段视为动态演进、可能并存的战略组合。要跟上技术应用的节奏,也需要多个方面集中发力,“企业要诚实地评估自己当前主要处于哪个阶段,是还在为效率发愁、是寻求增长、还是有了生态建造者的雄心。同时,像管理投资组合一样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例如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赋能阶段,确保核心业务稳定;一部分资源投入到融合阶段,探索新的增长点;少量资源投入到进化阶段的探索中,为未来投资。”
此外,无论在哪个阶段,高质量、易于访问的数据都是一切的基础。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台和数据治理体系是技术应用的先决条件;需要建立敏捷的、跨职能的小团队,快速测试、快速学习、快速迭代;技术最终要由人来驾驭,企业还需要围绕“选、育、留” 构建人才梯队。
记者了解到,毕马威即将在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发布的《新智启新质:生成式AI赋能产业变革的实践与路径》报告。江立勤表示,从企业前、中、后台核心职能部门视角来看,生成式AI的潜在应用场景几乎可以实现全覆盖。基于对当前各行业企业生成式AI应用现状的梳理,相关场景类型可提炼为四类:前台业务提升类、中台经营决策类、后台经营管理类、通用工具类。在场景中,生成式AI的核心功能体现为内容生成、推理问答、数据增强、交互革新。
他同时认为,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科学路径,从顶层战略设计与场景规划,到技术与组织的高效协同,再到落地实施,企业亟需一条清晰、务实且着眼长远的转型路径。
未来力量,生成式AI这样驱动商业变革
“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生成式AI时,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技术概念,它已经变成了一个正在深刻定义未来商业逻辑的驱动型力量。“对于未来AI驱动商业的前景,江立勤分享他的三个核心预判。
第一、AI将从企业的效率工具逐渐提升为机制体系的核心。目前生成式AI已经开始以赋能者的角色渗透到千行百业的多场景中,但大多数的企业仍将AI定位为效率提升工具,这只是AI商业化的前奏。在未来三到五年内,领先企业将完成从“+AI”到AI原生的根本性转变,将AI深度嵌入到企业战略、组织流程、产品研发乃至企业文化中,成为机制体系的核心。未来的商业决策,将不再仅仅依赖于高管的经验和直觉,而是基于AI提供的、贯穿全价值链的实时洞察和预测。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将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智驱动”。
第二、“人机共生”将成为未来工作方式的主流,重塑人才定义。未来市场的赢家将是能实现最高效“人机共生”的企业。这类企业可以将人类的战略性思考、创造力、同理心与AI的计算能力、分析预测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完美结合。而具备“AI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就业市场中的翘楚。这类人才一方面能够理解AI原理、能与AI协作、能解读AI结果,例如Agent编排工程师、数据伦理转接、AI行为分析师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具备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思维。企业需要厘清新型人才画像,重塑岗位职责,并通过体系化培养与项目实战,加速员工从了解到善用AI 的转变。
第三、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代,如何赢得多方信任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商业资产。这份信任是多维度的,其中包括来自客户的信任,企业是否会负责任地使用他们的数据;来自员工的信任,大规模的AI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赋能员工而非岗位替代;来自监管的信任,企业所部署的AI系统和数据搜集是否是公平、透明、可解释且风险可控的;以及来自社会公众的信任,企业在使用AI时是否是负责任且坚守道德和伦理标准的。因此,开展数据治理和建立隐私保护体系、确保算法的公平与可解释性、构建负责任的AI治理框架,这些目前看来仍是企业成本项的投入,在未来将成为企业品牌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