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会开车丨机场车辆绕圈引发的一场捉“谣”记
比造黄谣更离谱的是造车谣。前者或许只是吃瓜后的个人精神伤害,后者带来的企业、社会及商业伤害真不知道该以什么工具来计算。
7月24日,四川天府机场一辆小汽车绕圈事件迅速引爆热搜。网传车辆失控的猜测引发恐慌,但警方和比亚迪澄清后真相浮现。
当日,一段小汽车在成都天府机场停车场持续绕圈的视频在网络上以几何倍速掀起舆论。首先,“网约车失控”的标签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紧接着,“车辆系统故障?”“司机突发疾病?”的猜测持续引爆。
各种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互动转发,虽然没有矛头清晰指向“比亚迪车辆问题”,但种种压在各类视频上的标题字幕多少有些把节奏往“产品质量”上带的意思。
24日晚间,警方通报和比亚迪澄清,让这出“闹剧”有了一则定性:司机蒋某,一位40岁的网约车师傅,仅仅是因为长时间联系不上客人,情绪急躁之下在停车场内绕行发泄。没有酒驾,没有毒驾,车辆刹车系统也一切正常,更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现场的热闹是散了,网上的舆论哪有那么容易“剧终”?
重新追溯事件起源,始于某短视频平台的一段模糊画面。画面中,机场工作人员似乎在紧急疏散旅客,配以“重大安全事故”、“多人伤亡”等耸动文字。这则15秒的视频在发布后2小时内获得超过10万次转发。随后,多个自媒体账号迅速跟进,并开始伴有“知情人透露”、“内部消息”等未经证实的细节开始大量涌现。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往往带有强烈情绪色彩,如“震惊!”、“太可怕了!”等措辞,进一步放大了传播效果。
与其说是网络看客和传播者对事态的不恰当情绪定性,不如说是面对信息时,判断力“断层”。为何一个简单的“绕圈”动作,在社交媒体的放大下,被解读成了“失控”,并引发集体恐慌?
我们简单从视频中分析,车辆确实在快速进行绕圈行驶,但面对连续两节减速带要做到“70迈”(网络传播称)过弯,我们要么得佩服司机的车技了得,要么必须承认比亚迪汉的底盘承托及平衡效力超凡。
其次,网传“车辆刹车失灵”,很明显,弯道处车辆刹车灯正常亮起,且车速明显减缓后,待过弯心,又是明显的再加速操作……哪来的“失控”?这不妥妥司机“炫技”吗。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吃瓜群众都有闲心来专业地分析视频细节,但也请不要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来滋生谣言。
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机制像一个“精准投喂”系统,根据你的浏览偏好,不断强化你已有的认知,不仅没有得到信息拓展,却反复陷在精心编制的莫比乌斯环当中。当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在无意中充当了谣言的帮凶,那些带有强烈情绪、引发大量互动的内容就形成了“病毒传播”。这种机制下,真相往往跑不过谣言。
造谣、传谣、辟谣之后,本该是事件的句号。但滚烫的流量总有余温,有些事情可以蹭热度,有些纯粹是依仗“嘴硬”硬吃硬蹭。
即便是在24日四川机场公安警情通报和比亚迪官方澄清之后,网络上仍有不少好事者质疑警情通报,诸如“通报为何没有盖公章”的问题……7月25日,中央网信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再次为事件辟谣,同时再次转发了四川机场公安的警情通报。

如此,官方再官方的辟谣,还不够盖棺定论?正是因为网络低成本的传播,让真相的“辟谣跑断腿”显得格外艰难,也让我们的社会信任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当每一次“反转”都消耗着公众对权威信息、甚至媒体的信任时,真正的信任危机便悄然降临。长此以往,人们对官方通报的质疑、对权威信息的麻木,将削弱社会共识,甚至影响到面对真正危机时的集体行动力,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蝴蝶效应”。
当然,此次事件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当今企业舆情管理的模范式升级。
早年,企业面对谣言往往采用冷处理,认为“公道自在人心”,“解释就是掩饰”。但在社交媒体时代,“沉默就等同于默认”,就是给谣言留白。比亚迪的做法提供了新样本: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完成技术核查,6小时发布声明,24小时启动法律程序,用 "黄金时间窗" 压缩谣言扩散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长期布局 —— 设立专门的新闻打假办公室、建立 500 万悬赏基金、与公证机构合作开发电子证据存证系统,将舆情防御从 "事后灭火" 转向 "事前筑墙"。

毕竟,在这个万物皆可“热搜”的时代,我们“失控”的,不应是对真相的耐心和对理性的坚守。年轻的我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应成为“数字素养”的践行者。让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分享,都成为理性的选择,而非盲目的冲动。
潇湘晨报记者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