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体育的育人力量
在写作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体育教师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校园里的体育教师,又是苏超赛场上的球员。这种双重角色,让体育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现实。学生通过看到老师在赛场上的拼搏,亲眼见证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团队”、什么是“虽败犹荣”。这种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力。
纵观江苏省这些年的体教融合探索,最令人欣慰的是家长观念的转变。曾经“踢球耽误学习”是许多家长的固有认知。如今,通过“631一条龙升学体系”等制度创新,通过将足球纳入体育中考选考项目等政策引导,通过曹俊杰等学生凭借足球特长和优异成绩考入名校的实证案例,足球不再被视为学业的“对立面”,已经成为育人的重要载体。
体育的意义从来不止于强身健体。在走访了大量体育教师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教会孩子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尊重对手、如何面对失败、如何理解团队。“足球场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学到的品质,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在制度设计上的创新。从“省长杯”到“苏超”,从足球特色学校评选到师资培训体系构建,江苏搭建了一个环环相扣的足球育人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让学生球员有了上升通道,也让体育教师有了专业发展平台,更让学校找到了特色办学的路径。
在这些文字和数据的背后,我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双向成就”:体育成就了教育,让孩子通过运动获得全面发展;教育也成就了体育,让运动人才培养更加体系化、科学化。而体育教师,正是连接这两个领域的关键桥梁。
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接触过的很多体育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观点:他们最大的成就感不是培养出了多少职业球员,而是看到学生毕业后仍然保持运动习惯,仍然热爱生活。这种教育理念超越了功利性的竞赛成绩追求,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
2026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将在江苏举办,这既是对江苏体教融合成果的肯定,也是一个新的起点。相信到那时,会有更多孩子因为这场赛事而爱上足球,也会有更多体育教师继续在讲台和赛场上默默扮演着播种者的角色。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体育教育也是如此,它需要耐心等待,静待花开。那些今天在绿茵场上奔跑的孩子,也许不会都成为职业球员,但他们通过体育获得的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团队精神,将是他们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在日常教学中默默耕耘的体育教师。他们用一个足球,为学生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他们用一场场比赛,让学生理解了拼搏与尊严的价值。他们是体教融合最直接的实践者,也是以体育人最真实的诠释者。
“体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运动员,而是培养完整的人。”这或许就是对体教融合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理解。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13版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