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坚守 | 穿梭冰火50℃!制冰人王有国:一块块35斤冰块里的淄博“清凉密码”
当淄博的柏油路被烈日烤得发烫,38℃的高温让户外成了“蒸笼”,-12℃的冷库内却寒气逼人。55岁的王有国每天要在这50℃的温差里忙个不停,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一块块35斤重的冰块码放整齐。这个土生土长的青州人,在淄博张店的制冰行业坚守了20余年,从冰糕批发到执掌制冰厂,他的双手不仅托起了一家人的生计,更托举着这座城市在酷暑里的清凉。

从冰糕车到制冰厂:36年扎根淄博的创业路
1989年,青春朝气的王有国从潍坊青州背着行囊来到淄博张店,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批发冰糕。那时的他不会想到,36年后,自己会成为张店名声在外的制冰厂老板。“刚到淄博时,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大街小巷,夏天最热的时候,冰糕化得比卖得快。”他笑着回忆,黝黑的脸上刻着岁月的纹路。
2000年,瞅准城市发展带来的商机,王有国转行开起了制冰厂。从最初的简易设备到如今能日产1500块冰的规模,张店的很多水产店、果蔬店、餐饮店老板渐渐都成了他的老主顾。“水产店要大块冰保鲜,餐饮店要碎冰镇啤酒,企业车间用冰给工人降温,咱这大冰块,连着千家万户的生计。”

酷暑里的“逆行者”:12小时与冰较劲的日常
“夏天赚钱,冬天保本”,这是制冰行业流传的老话,却道尽了其中的艰辛。进入7月,王有国的制冰厂就进入了“连轴转”模式,只为尽可能多生产些冰块,保障顾客的需求。

35斤重的大块冰,他自己每天要搬运几百块。记者跟着他走进冷库时,刚在高温里汗湿的衣服瞬间被寒气浸透,而王有国早已习惯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夏天穿长袖外套进冷库,出来就像蒸桑拿,一天两身衣服是常事。”他戴着防滑手套,掌心的老茧比冰块还硬。
最考验人的是效率与温度的博弈。夏季气温每升高1℃,制冰时间就得多花20分钟。同样日产1500块冰,冬天8小时就能完成,夏天却要12小时连轴转。“机器不能停,客户等着用冰呢。”王有国抹了把额头的汗,汗水滴在发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

一块冰的温度:连接城市烟火的清凉纽带
在王有国的账本上,记着这样一笔账:6元钱,35斤一块冰,至少能让水产店的海鲜保鲜1天,能让车间里的工人多一分凉爽,能让餐饮店的冰镇啤酒留住夏日惬意。这些带着寒气的冰块,从冷库出发,走进菜市场的水产摊,钻进餐馆的冰柜,汇入工厂的车间,成了高温下城市运转的“冷却剂”。

“最近,张店湖田的一家企业每天来拉8块冰,说车间里没空调,给工人降温用。”王有国记得每个老客户的需求:水产的李老板要棱角整齐的大块冰,方便码放;烧烤店的张师傅偏爱袋装碎冰,镇啤酒特别快。他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客户的电话,只要接到要冰的电话,他总会说:“放心,马上送货。”
夕阳西下,王有国站在冷库门口,看着送冰车驶往城市的各个角落。晚风带着一丝凉意,他摸了摸被冰块冻得发红的手指,又看了看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咱这行没啥了不起,就是给大伙送点清凉。”他笑着说。
其实,在淄博的高温天里,有无数个像王有国这样的劳动者。一块冰的旅程,不仅是从制冰厂到客户手中的距离,更是一座城市里,劳动者与生活之间最温暖的连接。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