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眼纪实|兵临村下


周金陵漆祥云重逢
当车绕过第九十九道弯,金寨沙河乡的春色忽地撞进车窗——早开的杜鹃星星点点燃遍山峦,白墙黛瓦间映衬着整个春天的嫩绿。车子在庄重活泼的“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前停下,这里是金寨县沙河乡人民政府。时间是2025年4月8日。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周金陵跳下车,久候多时的梓树村党支部书记漆祥云立即上前拥抱,喊了一声“周书记”。原来9年前,两人有师徒之谊。同样是部队出来,一位老兵一位新兵,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结下了深厚情谊。
9年前,新时期的“红军书记”来扶贫
2016年,中央军委训管部首选梓树村为定点帮扶对象,帮助革命老区人民精准脱贫。10月,南京政治学院受领帮扶任务,高级工程师周金陵被派往该村担任乡党委副书记兼梓树村党支部副书记。家中父母、岳父母四位老人都已八九十岁,自己身体不好,还有几年就可退休……这些都没能阻碍他倾心扶贫。
但当他踏上这片贫瘠荒凉的土地,叩开一间间破败的房屋,面对一张张沟壑丛生的疲惫的脸……他心头的震动还是比想象的更强烈。尤其当他作为乡干部,下去收医疗保险费时面对一个个躲闪的身影,甚至连跑十几趟都收不上来20元钱时,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老区人民还过得这么苦这么穷!


3


田间地头来扶贫
经过认真分析梓树村尚未脱贫的原因,他和村支两委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脱贫致富的规划:一是充分利用梓树村山场面积大的地理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菌药生产加工业;二是加大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村容村貌,择地新建村部组织和办公场所以及农民文化乐园和休闲公园,建设红军梓树坪战斗纪念碑、纪念馆和纪念广场;三是加强村级道路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拆除沿白沙河西岸农民已建的质量较差的住房,增加白沙河堤岸整治和防洪泄洪设施建设,创建旅游风光带;四是按规范标准新建村中心小学、幼儿园、村卫生室;五是将腾空后的原村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改建为村养老院和安置山区贫困户移民的住房;六是将腾空后的原村部用房改造为村接待中心;七是鼓励新区居民开办商店、饭店和旅馆……
“规划首先要考虑有什么历史,第二有什么特产,第三有什么气候。我们要打造七彩的梓树村:赤,首先抓住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黄,大力发展黄精中草药;绿,保护绿水青山;白,搞好医院建设……”周金陵从经济建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为大家制订了名为“七彩梓树”的发展规划,帮助梓树村农民“拔穷根”、“甩穷帽”,将梓树村村部区域建设成为集教育、卫生医疗、政务、党建宣传教育、图书阅览、农民夜校、文化娱乐、健身、休闲、居住、商业服务以及红色旅游观光纪念于一体的梓树坪美丽乡村新区。
在周金陵的牵线搭桥下,梓树村建起了生态养鸡场和羊圈,种起了灵芝、香菇等绿色产品。曾经让大家犯愁的大山,不仅变身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更成了村民心中金山银山都不换的“心头宝”。
扶贫要有方法,扶贫更要有思路。周金陵自学方言,开口讲村民们熟悉的“土话”;自学“广场舞”,带领大家一起娱乐;联系酒厂酿酒师为村里授课……从走家串户嘘寒问暖,到带领村民开荒建房,在这个曾留下红军光辉足迹的小山村,身穿军装的周金陵不仅带来了“致富经”,更唤起了村民们对于“红军工作队”的温暖记忆,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新时期的“红军书记”。谁也不知道,他承受着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每次从梓树村回来,他都要悄悄去医院开足一个月的药。

周金陵和他的小电驴
蹲点的日子里,周金陵骑着红色小电驴,走遍了周边17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那段时间,他的微信记步总是名列榜首——随着微信步数增长的,还有对村子建设发展的底气。
百年回眸,“兵临村下”留下宝贵红色资源
“七彩梓树”的发展规划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红色”。
沙河乡的红色基因深深镌刻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中。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周氏老宅,曾是邓小平、李先念等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1947年至1948年间,他们在此驻扎56天,指挥解放23座县城,歼敌近万人,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旧址
也正是在这老宅里,诞生了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宗祠,在1929年5月迎来命运转折——立夏节起义部队在此整编,周氏族长捐出三十六间厢房作红军被服厂。正是在浆洗缝补的间隙,赤卫队员周维炯将大别山民歌《八段锦》填入新词,诞生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八月桂花遍地开》。
如今,修缮后的旧址通过展板、照片和实物陈列,生动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瞻仰。
当周金陵得知红军曾在梓树村有过一场战斗却记录不详时,立即觉得值得深入挖掘。他一边探寻战场遗址,一边到档案馆挖掘史料。在翻阅了数十万字的资料后,红军梓树坪战斗调查报告终于出炉。紧接着,他又向村民宣讲红军故事,用红色传统激励大家。老支书鄂厚全感慨地说:“这么多年了,这段历史终于搞清楚了。我们要像红军一样,打个脱贫致富的翻身仗!”

红军梓树坪战斗胜利纪念碑
在周金陵和乡干部的努力下,红军梓树坪战斗胜利纪念碑最终落成,碑文初稿由周金陵起草,记录了不费一枪一弹收编敌军的过程:1935年3月,红28军政委高敬亭率一个营战士在梓树坪成功伏击歼灭了国民党军一个营。战斗中红军充分发挥战时政治工作优势,在火力杀敌基础上,开展阵前喊话,迫使敌军一个排二十多人全部投降,并喊:“不要打了,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缴枪。”
现在,新兵把蓝图绘制得更辉煌
在周金陵扶贫的日子里,身边总是跟着一位敦厚淳朴的后生。他话语不多,却总是眼神专注,做事稳重。他就是当时的村主任、现在的梓树村党支部书记漆祥云,微信名便是 “兵临村下”。
1986年出生的他,2003年积极响应国家“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号召,到广东省饶平县75225部队服役,5年的热血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勇往直前、刚毅不屈的性格。2008年退伍回乡,他只身前往浙江永康打工创业,通过3年的努力拼搏,成为了一名水杯厂的企业老板。2014年,漆祥云经过慎重思考,放下了永康打拼的事业,主动申请到家乡梓树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经过沙河乡党委政府严格把关,在全村村民的拥护支持下,2014年9月,漆祥云高票当选为村主任。

漆祥云
“以前的梓树村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村容村貌陈旧,资金匮乏,资源缺乏。2016年脱贫攻坚,遇到了前来帮扶的南京军区周大校,我们喊他周书记,他在村帮扶的时候,搞组织建设、阵地建设、规划建设,强化制度建设,也是他跑上跑下,争取了各方面支持和资金,部队帮扶、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学、文化乐园、卫生室、纪念碑、陈列室、安置点,都一手扶持起来,产业方面有光伏和酒厂、蚕桑和黄精种植基地。”说起跟周金陵一起跑上跑下的日子,漆祥云的话也多起来。
脱贫攻坚过程中碰到的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最难的是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漆祥云实话实说。当时有一家林氏四口,林氏本人患支气管哮喘,两个女儿在上学,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怎么办?漆祥云多次上门做工作,给他安排公益岗位,购买理发工具,让他为在家老人理发,以此挣钱养活自己,家庭还有三人享受低保兜底保障,每年养猪两头,日子就这样渐渐滋润起来。
谈起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漆祥云感慨,梓树村从一穷二白的重点贫困村,发展到如今年收益跨100万元的先进村实属不易。这些年来,他们一直沿着周书记的规划道路在前进: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蚕桑养殖、光伏、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带领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积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使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积极争取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等帮扶单位的支持,加强梓树新区、八一小学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村集体经济酒厂、光伏、蚕桑和渔业养殖等产业入手,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1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90多万元,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24万元。
如果说,78年前刘邓大军的“兵临村下”,给沙河乡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那么,现在,老兵新兵再度“兵临村下”,则延续了前辈的初心和使命,让人民的幸福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令人信心倍增的是,陆续有退役军人来到梓树村,投入乡村振兴的浪潮:深山“赤脚医生”周其润、爱写诗的老兵彭泽山……

周金陵欣慰于当年蓝图基本已实现
在乡政府大楼,周金陵指点着当初设计的宏伟蓝图,欣慰无比:“当年的规划都已基本成型了。” 眼下的沙河乡,既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红色印记,又有“中国最美银杏文化小镇”的金色浪漫,更有精品民宿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游客呈现出一幅“红绿交融、古今辉映”的画卷。据漆祥云介绍,此地还有时髦的乡村春晚,唱歌跳舞民俗节目、舞龙舞狮子还有锣鼓,全部是农民自己演。

精品民宿

红色文化处处可见
这片热土正以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书写着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的壮丽篇章,“我们党走过的这一百多年的光辉道路,初心本质就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老百姓的日子真的过好了,才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人民公仆最大的荣幸和职责。”——这是周金陵和漆祥云两代军人一起“兵临村下”的使命和担当。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文 陶宏|摄 赵岑|剪辑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