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成效显著:3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运 74个县实现紧密型医共体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李晓青)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落地运行、74个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建设达到紧密型标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改善就医体验……近年来,新疆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5月13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持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新闻发布会。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新疆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中取得的进展成效。
“大病不出疆”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果初显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是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的重要举措。
目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已建成运营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分别是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区域医疗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院(国家呼吸疾病区域医疗中心)。
“以前我们很多老百姓看病需要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医院就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后在儿科、呼吸、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再那吾东·玉山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充分利用其优质医疗资源,按照“立足新疆、面向西北、辐射中亚”的功能定位,带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快速提升了新疆疑难危重症的治疗水平,降低区域内患者的外转率和跨省就医的比例。
与此同时,新疆正在加快推进4个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克拉玛依市区域医疗中心等3个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已投用,哈密市区域医疗中心计划2025年底运营。
近几年,新疆还持续加强“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提升急难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和水平。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汤梅介绍,2024年新疆新建8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9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目前自治区已建成55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58个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在急难危重症救治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过去需要转诊至疆外省市的患者,现在在自治区范围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优质资源“沉下去” 群众更有“医”靠
近年来,新疆通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族群众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升,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2021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疆作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三个试点省份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试点省份。截至2024年,经自治区自评,74个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建设达到紧密型标准,占比86.05%。
汤梅介绍,新疆通过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沉,实施县域医疗设备提质升级,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五大中心的建设以及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等五方面积极推进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并搭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不断推动“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就医诊疗新格局。
地、县两级医院是保障群众看一般病不出县、增加便利性、降低看病就医负担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持续组织22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40家县级医院,建立稳定的“托管式”的长效帮扶机制。加强县域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和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能力。受援县医院县域外转率同比下降了3.63%,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同比提高了5.76%。
同时,还积极发挥“互联网+医疗”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截至目前,全区互联网医院达58家,累计服务患者近50万人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医共体牵头医院采取科室包联、常驻帮扶和短期派驻等方式,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能力和水平;利用好国家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政策,近两年招聘1149名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乡村医生队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办好“关键小事” 在改善就医体验上“下功夫”
“一次挂号管三天”、“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新疆紧盯群众健康新需求、新期待,从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入手,重塑医疗服务流程,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去年,新疆全面推行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一次挂号管三天”的服务,即三日内普通门诊、专病门诊、专家门诊回诊患者免挂号费,进一步方便患者就诊,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自该政策实施以来,自治区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执行此政策,惠及群众357万余人次。通过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患者满意度达90.27%。”再那吾东·玉山说。
为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2024年8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出台《自治区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377个项目作为首批互认项目,在自治区14个地(州、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和387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
目前,通过搭建自治区互认信息平台,将自治区41家三级甲等医院和乌鲁木齐、昌吉等6个具备区域平台的试点地州68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8个非试点地州17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全部接入平台,开展信息化互认工作。
再那吾东·玉山介绍,截至目前,自治区二级及以上医院检查检验结果累计互认40余万人次、50余万份,累计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近5000万元。通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节省就医时间、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提高诊疗效率。
同时,今年自治区还将通过建设县域医共体资源共享中心,推进县域医共体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建立县域医共体影像诊断、心电诊断、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集的影像、检验标本等可上传至县域中心进行诊断,由县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诊断报告,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群众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能享受到县级医院水平的检查检验的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