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京城涌动赏花消费潮

时间:

随着北京各大公园和景点陆续进入盛花期,一场关于赏花的消费热潮正在全城蔓延。从朝阳区海棠花溪首设摇橹船,到平谷区桃花节打造“桃花+国潮”“桃花+科技”新场景,花儿不仅带动了人流消费,也催生出“赏花+”经济的新模式。

城市公园沉浸式升级

随着花园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通过科学选择植物品种,从早春的梅花、桃花,到牡丹、芍药,再到春末夏初的丁香、月季,满城花卉次第开放,景不断线,助力形成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城市风貌。以花为引,把城市生活“留”在公园里。北京正努力打造高质量、复合型的绿色消费场景,作为提升公共服务的新着力点。

4月的一个午后,张秀珍阿姨和妹妹专程来到位于朝阳区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我们听说今年开了摇橹船,想来试试。”老人一边说,一边拿出手机自拍,身后便是5000余株盛开的海棠。

这片名为“海棠花溪”的园区,是北京最大的海棠园,已有20多年历史。今年,公园第一次引入摇橹船体验。几艘粉色小船静静停靠在东土城沟,河道两岸是花树掩映的步道。游客可以从“花下走”变为“花中游”。张秀珍说:“船不快,正好慢慢看花、聊天,感觉像进了画里。”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逻辑的转变。据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处介绍,今年,北京市水务部门基于水域特色与朝阳区文旅集团联合打造东土城沟滨水文化游船赏花活动,游客可泛舟穿梭于海棠花丛下,随海棠花瓣一起“漂流”,体验一叶扁舟花溪游。

除了水上游览,公园还搭建“海棠花语”舞台、粉色胶囊小车、文创摊位、明信片打印站等。市民可以在岸边拍照、挑选文创商品,孩子们可以在河畔做花瓣拓印。北京市朝阳区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主任张宏涛介绍:“我们希望打造的不只是赏花点,而是一个有文化、有体验的空间。”最新数据显示,元大都海棠花溪节期间,接待游客量为52.17万余人次,日均约5.22万人次,相较于去年同期上涨20.3%。

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显示,赏花游正成为国民休闲新刚需。“赏花游具备较高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是一个正在形成且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增量。从我们的调查看,九成以上消费者对这一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态度。热门花卉及赏花体验已经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吸引物。”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与科教所专家韩晋芳表示。

桃花节里体验新乡村

“原来以为桃花节就是拍拍照,没想到还能逛宠物市集,还看了天女巡游表演。”北京市东城区居民王子玥在社交平台晒出状态,配文是,“桃花节不只是花了,是个小型潮玩节”。她和朋友从城区驱车来平谷,特意选在平日错峰出游,“值得,好玩的项目比预期的要多”。

这场“超预期”体验,来自第27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从最初的乡村赏花节到如今的全域文旅品牌,历经26年的积累与发展,平谷把“花开”做成了“生意”。今年,桃花节主打“桃花+”,融合了国潮艺术、数字科技、萌宠社交等元素,打造了6条春日主题线路,将桃源逸栈、金海湖景区等热门点位串珠成链。

桃源逸栈是主会场之一。市集上不仅有桃花主题文创、手工饰品、地方小吃,还有汉服妆造体验摊位。有演员扮作天女凌空而起,手持花篮洒下缤纷花雨。除此之外,还有萌宠互动、桃源车展、花海放歌、主题巡游等系列活动。桃源逸栈还推出“桃树认养+大桃预售”活动。

“我们不再满足于游客‘到此一游’,而是希望他们能真正停下来、住下来。”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马冬梅说。为此,当地协调开通旅游直通车,并联动本地民宿、酒店推出人宠共住、赏花套餐等服务,还联合通航企业,在石佛寺机场推出低空飞行体验,让游客从空中俯瞰万亩花海。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杨连霞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深化“文旅+”战略,通过推动“文旅+百业”与“百业+文旅”多业态深度融合,全面激活首都文旅市场,为市民打造了多层次、高品质的消费体验。

变花儿颜值为产值

“赏花经济”始于花,又不局限于花。花期短暂,但赏花经济留下了更为持久的城市更新与消费演化。赏花不再只是春天里的短暂停留,而是融入城市节奏、牵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春日的居庸关长城脚下,漫山桃花竞相绽放,北京市郊铁路S2线列车宛如游龙穿梭于粉色云霞之中。这条北京首条市郊铁路,被网友冠以“开往春天的列车”的美誉。随着列车行进,时移景异的视觉盛宴在社交平台持续刷屏,S2线已跃升为京城春日最具人气的文旅地标。

今年,昌平区在长城脚下创新打造“居庸关花海市集”,引入非遗手作、美食摊位、文艺演出,提升游客停留时间。“我们用市集‘接住流量’。通过非遗、美食、演艺留住人,让‘打卡游’变‘深度游’,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居庸关长城景区副经理王燕茹说。

作为北京市知名樱桃小镇,位于通州区的西集镇曾经的旅游旺季集中在5月份到6月份的樱桃采摘季。如今,随着赏花的游客越来越多,旺季时间提前了。经营民宿的村民曹艳红告诉记者,随着樱桃陆续开花,不少老顾客预订“赏花期民宿”。一些村民还以花为媒,发展起“樱桃+露营”等文旅产业。

“追花之旅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韩晋芳认为,近年来,诸如赏花+体育、赏花+旅拍、赏花+夜游、赏花+特色交通等新玩法不断涌现,各类主体的参与推动赏花游变“颜值”为“产值”。

“我们精心打造了‘花园四季’全民游赏IP,为市民提供春花、夏果、秋叶、冬鸟等贯穿全年的生态文化盛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沙海江说,北京推出“花开北京”项目,整合全市赏花片区,并搭配主题展演、园艺科普、文创集市,努力让季节性热度转化为全年性场景。比如,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将带来由国际花园节、郁金香文化节、海棠文化节和2025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多项活动组成的文化“全家桶”;深受游客喜爱的西山零碳森林音乐会将在6月份举行,消费者不但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能参加森林游园会、森林生态跑,在森林中感受生态文化的无穷魅力。

“北京还将持续开展家庭园艺嘉年华品牌活动,让花园氛围融入市民生活。”沙海江说,北京将推出品类丰富的家庭园艺产品,为市民赏花购花提供更多便利,引导市民将植物花卉有机嵌入家居环境,通过“一米花园”“半米阳台”等家庭园艺模式,让“方寸之间有新绿,融融小筑满芬芳”的诗意栖居,逐渐成为北京家庭消费新趋势。(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