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用文字和镜头揭露日军暴行 “鼓岭之友”海外发声支持中国抗战

时间:

二战中,他们未持刀枪,而是用文字和镜头揭露日军暴行。柯志仁、裨益知等“鼓岭之友”,用日记、照相机为苦难中的中国人民发声,引起国际社会共鸣。

本期“鼓岭的抗日志士”系列报道聚焦这些敢于发声的勇士,了解他们在战火中和鼓岭山林间留下的不朽见证。

裨益知用相机记录下福州遭日军轰炸后的景象。

笔墨为证:日记中的血泪历史

1941年春,福州、长乐、福清相继沦陷,城市的上空回荡着日军轰炸机的低鸣。这并没有让“鼓岭之友”放下手中的笔,柯志仁的夫人玛丽·贝拉·柯普(MaryBelle Cope)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了1941年福清遭受的苦难。

彼时,柯志仁(HarryRussell Caldwell)、富 品 德(Edward PearceHayes)作为福州地区的代表,从福清前往上海参加中国教会联合大会。当时日军大规模侵占我国沿海地区,两人被困上海数周,后辗转经厦门返回福清。此时的福清已是满目疮痍,玛丽的《福清日记》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收录于柯约翰1953年出版的《中国沿海的一个家庭》。

玛丽在日记中写道:“1941年4月19日清晨5:30,福清防空警报响起,12架日军战机盘旋,投下炸弹,炸毁小北门附近区域;4月20日凌晨,日军攻占福清城区和海口,火光冲天,北门、南门燃起熊熊大火。”

柯志仁夫妇1902年在鼓岭结婚。

玛丽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日军暴行下福清的苦难与人民的坚韧,揭示了日军入侵带来的恐怖。她写道:“火光映红了夜空,妇孺的哭声刺痛人心。”她还冒着风险收留了7名妇女和5个孩子,藏匿书信于裤缝与帽顶,向外界传递消息。她还在住宅门上贴上“外国人属地,严禁破坏”的字条,暂时守护避难者安全。

柯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在福清期间,我们见识了日本士兵的暴行。许多事太恐怖,无法叙述。我们院子角落有一栋富人宅邸,主人在爪哇赚钱,家人已逃离。日本人将这栋房子用作军官‘慰安站’。”

格致中学校长裨益知(Wil?lardLivingstoneBeard)也用日记记录了福州沦陷的惨状。他写道:“日军轰炸永泰,10多人死亡,20多人受伤,民众四散逃难。”

裨益知描述了一名15岁女孩独自从闽清返回,脚上满是水泡,被他称为“英雄”;一名14岁男孩从罗星塔逃至永泰,3美元家当被土匪抢光,裨益知资助他3美元以示关怀。

福建协和大学的哈罗德·马修(HaroldS.Mathews)也记录了福州遭遇日军轰炸的情况:“1938年4月,日军经常在上午10点至12点30分之间轰炸福州,福州格致中学不得已将上课时间调整至上午7点至10点,而文山女中则调整至下午4点至晚上9点。1938年5月厦门沦陷之后,日军兵锋直指闽江口,福建协和大学内迁邵武。”

裨益知夫妇。

镜头留真:影像中的历史呐喊

“鼓岭之友”还用相机和摄像机,留下了战火中福州的影像。

裨益知用相机记录下1941年日军轰炸福州后的景象,画面中有炸弹毁坏的建筑、满脸惊恐的难民、在废墟中寻求生存的妇孺。他还记录了中国军队备战抗敌、组织民众有序转移的画面,这些照片后来捐赠给了耶鲁大学。

柯志仁的影像记录更为震撼。他用摄像机拍下了日军轰炸后的福清城区场景:被轰炸后的福清一片狼藉,妇女、小孩被埋在废墟中,利桥古街、黄阁重纶牌坊、瑞云塔在镜头中成了背景。

玛丽在日记中描写了影像拍摄的艰难。1941年5月9日,她和难民遭遇劫匪,丈夫的高级相机被抢,但他们仍设法保存部分影像。她在日记中写道:“这些镜头是我们对福清人民苦难的见证,必须让世界知道。”

最终,这些影像由柯志仁的儿子柯约翰整理,成为日军暴行的铁证。福清三中建校120周年时,柯志仁的外孙女毕乐华和毕乐光姐妹捐赠了这些珍贵影像,至今仍保存于福清三中。

柯志仁的长子奥利弗·考德威尔(OliverCaldwell)也用相机记录了日军的暴行,这些照片被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福清三中原校长王钦法说:“1941年,日军侵占福清海口、县城等地,广大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柯志仁及其家人在饱受战乱之苦的同时,用日记、摄像机真实记录了时局民生。这些资料,定格的是日本军队在福清犯下的滔天罪行。”

海外发声:引起国际社会共鸣

二战期间,“鼓岭之友”们通过发表文章与演讲,揭露他们亲眼所见的日军暴行,呼吁国际社会支持中国的抗战,引发远离战火的西方世界对远东人道危机的关注。

裨益知在1941年10月23日的《普特南爱国者报》和1943年2月4日的《安索尼亚晚报》上,详细描述了福州沦陷的惨状。他讲述了难民跋涉75英里的悲惨景象,谴责日军轰炸与抢掠导致的饥荒与死亡。

他在安索尼亚罗塔里俱乐部的演讲中,进一步揭露美国曾向日本出售废铁、汽油和飞机零件,这些物资被用于杀戮中国平民,甚至在珍珠港事件后反噬美国。他呼吁美国公众正视日本军国主义的威胁,支持中国为自由而战。这些声音在美国的教会、慈善机构和政界引起共鸣。

1941年美国联合援华救济会成立,在救济重建、儿童福利、医疗、教育4个领域为战时中国提供了多种支持。当时,不少“鼓岭之友”家族成员纷纷向联合援华救济会捐款,支持中国抗战。(记者 王光慧 文中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