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沈阳】光明日报:守千年文脉 绘时代新篇——辽宁沈阳推动文物活态传承与城市共生发展

秋雨蒙蒙,踏着中街石板,穿过百年商埠的古宅街巷,走进辽宁沈阳的古韵深处,故宫红墙间流传着承载记忆的历史故事,北市场庙宇飞檐下回荡着民俗百态的悠扬交响……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近年来,沈阳坚持将文物保护、利用、传承融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文脉有机嵌入城市肌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为城市更新注入强劲动能。
让城市的历史记忆慢慢复苏
“离家多年,回来还是想看看老院子”“小时候这儿可老热闹了,撒丫子到处跑”“老房子很有历史,破损应及时修补”……一句句朴素真挚的话语,折射出原黎明厂、新光厂职工对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工人住宅建筑群的情感。该住宅建筑群,建设于“一五”时期,许许多多工人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老厂人用50载光阴,点亮了红砖小楼的万家灯火,也在东北工业历史中留下深深烙印。“然而,历经岁月洗涤和伴随城市更新,建筑群出现结构性安全隐患,文化记忆载体渐渐失去光彩,保护迫在眉睫。”大东区文保协会会长陈赫说。
为保护和还原和睦路工人住宅建筑群风貌,近年来,大东区政府将和睦路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更新项目定为城市建设规划的重中之重。修补清水红砖墙、补配外墙门窗、维修木雕构件……当地以匠心匠艺与不懈创新,延续历史文物的生命,让文物“活起来”。
同时,《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沈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发布,文物部门全程参与城市专项规划制定,从制度层面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文物保护,全市314处文保单位拧成“一股绳”,协调联动、形成合力。截至2024年年底,沈阳构建起一整套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体系,建立22个成员单位联动机制,累计完成考古勘探项目41项、面积521.9万平方米。
“对于和睦路历史文化街区,除了完整保留1954年红砖建筑群,还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新增公园式商业广场等一批公共空间,使历史文脉保护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大东区文旅集团董事长陈戬表示。
漫步沈阳大街小巷,触摸这座城市的脉络肌理,人们感受到的是,古老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交融,蓬勃活力愈发显现。
城市的历史记忆慢慢复苏,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带来一系列变化:沈阳方城美如画卷,得到中国文物学会专家的肯定;工业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等曾是老旧厂区,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工业锈带”变身文化秀场;实验复原“四平灯市”盛景,老北市构建东北首个全时段文商旅体消费场景,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辽宁沈阳,观众在红梅文创园欣赏展览作品。资料图片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促“文博热”升温
这几年,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44号的红梅文创园,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摇滚乐迷涌入。当发酵罐与电吉他共振,百年红砖厂房的穹顶律动震颤,一场场音乐狂欢让观众尽情感受艺术魅力与青春气息。
如果说,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流行风格,那么“工业风”便是沈阳的鲜明底色,而卫工街就是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沈阳化工厂、红梅味精厂、沈阳铸造厂、沈阳电机厂等数十家有着鲜明城市印记的工厂汇聚于此;而有着数十家工厂宿舍的铁西工人村位于街道西侧。
“穿行于钢铁桁架下,工业气息扑面而来。曾经机器轰鸣的厂房在艺术与创意的加持下重生,我们看到沈阳的历史荣光,也真切触碰到它骨子里的那股倔强与热忱。”在1905文化创意园,来自安徽淮北的游客王书秀流连忘返于沈阳重型机器厂老厂房遗迹。工业铸就脊梁,创新鼓足脉动。今日,漫步卫工街的工业博物馆历史文化片区,老厂区、旧厂房等陈年建筑已褪去工业时代的旧衣,化身为文创园区、休闲街区、艺术展馆,以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市民生活,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澎湃活力。中国工业博物馆复原“铁西制造”场景,创下单日2万客流纪录;1905文化创意园年举办演艺活动400余场,年接待游客360万人次……
8月10日,经过两个多月维修改造,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线上预约一票难求,沈阳“文博热”持续攀升。
为一座馆,为一场展,赴一座城。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玩,而是渴望透过文物,深度探寻更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解锁更具魅力的城市故事。以“跟着大展去旅行”为针,以106家文博场馆、200余处文化遗产为线,沈阳匠心打造“一眼千年·百馆览胜”主题游径。此外,联动辽宁9市、9处国保单位及17处抗战遗址,推出“抗日战争寻始访终”文物主题研学。
“这些馆藏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更是精神的传承。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和平与幸福,我们当倍加珍惜、砥砺前行。”在沈阳市档案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沈阳市档案史料展”展柜前,东北大学研究生孙小瑜驻足感慨。
“‘文博热’就是‘文化热’。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等有了更强烈的认同和热爱。”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说。

1905文化创意园内景。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重塑文化体验
灯光聚拢,鼓声雷动。舞台中心,来自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的演员们以身体为笔,借“绸吊”飞旋,以“蹬人”跃进。闪展腾挪间,九一八事变历史场景模拟重现,中共满洲省委发布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振聋发聩,义勇军冲锋之势一往无前……表演引人入胜,一下子把观众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唯一的杂技剧,8月23日、24日,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创排的杂技剧《先声》登临国家大剧院。“‘技’与‘艺’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这种创新表现形式是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探索。”走出剧场,观众意犹未尽、赞不绝口。
杂技剧《先声》、广播剧《问天》、歌舞剧《西迁》……近年来,沈阳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持续挖掘文物资源中的文化基因,将深厚的历史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艺术符号,创作出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文艺精品,以文化人,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
“群众对文化供给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能不能更好’,这就要求我们抬高标尺、打破界限,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期待。”沈阳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喜剧电影周、玫瑰音乐节等一批城市特色活动轮番亮相;1500余场文体旅活动、两万余场特色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基层,叫好又叫座;“文物会客厅”、空间文博场馆“生活圈”等文化创意体验不断,从戏台剧场到社区广场,从文旅景区到校园课堂,城市文化惠民乐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文化资源不仅随处可见,还触手可及!”刚出沈阳站,来自锦州的常客王珍便熟练点开手机上的“易游沈阳”小程序,只见旅游景区、街巷美食、一城百馆、非遗传承、文创特产等服务板块一应俱全。
为实现服务精准化、体验沉浸化、文化普惠化,2024年,沈阳打造“易游沈阳”智慧文旅平台,依托全域文化资源数据库,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重点开发人工智能客服、虚拟导览、行程规划等核心功能模块,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数字动能。

沈阳故宫大政殿。资料图片
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变革,文化体验维度加速重塑。如今,沈阳24家博物馆完成数字化升级,34个多媒体展陈场景搭建完毕,历史画面在虚实交融中再现;沈阳非遗数字博物馆建成启动,千件藏品的数字化影像让传统技艺“动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口袋博物馆”,吸引超971万人次在线预约。
放眼沈阳,传统建筑空间转化为时尚消费场景,工业遗产与现代艺术碰撞出创意火花,千年文物的深厚底蕴映照着创新城市的魅力活力。这座千年古都,正以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书写着瑰丽多姿的城市文化新篇章。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