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强模范任晓红:荣誉让我的责任更重大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 陈俊州)5月19日报道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成都市绣缘红工艺品经营部负责人任晓红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自强模范”表彰。5月18日,任晓红从北京回到成都的第一时间,红星新闻网记者对她进行了现场采访,分享属于她的荣誉时刻。
在位于青白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里的“十二针绣坊”大厅内,摆放着任晓红和学员们绣制的大大小小蜀绣作品。初见面,面对记者谈及获得荣誉地感受,“我只觉我的责任更重大了,我还应该再做点什么。”任晓红脱口而出,随后她内敛地拿出参会证和大红花同记者分享。“最开始他们(区残联)告诉我我得奖的时候,我都没啥感觉,直到走进人民大会堂,我才觉得心情紧张又激动,那一刻仿佛成为了里面的一道光!”

13岁残疾,却绣出了新人生
“70后”任晓红13岁时因病右脚致致残,报名学编织的她,因为好奇,跑到隔壁蜀绣班去看“闹热”,没想到被蜀绣老师吸引,从此与蜀绣结下不解之缘。凭着努力,她作为优秀学员被推荐到成都市残疾人蜀绣培训班深造。2012年,学有所成的任晓红,毅然放弃老师推荐的蜀绣厂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担任区残联蜀绣培训班老师。“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姐妹们也一起掌握一技之长,自立自强,有尊严的活着。”在青白江区残联的支持下,蜀绣培训更名为青白江“十二针绣坊”,任晓红担任负责人,并创立品牌“十二针·绣缘红”。
此后的13年时间里,任晓红带领残疾人就业创业、发展增收,获全国首批、四川唯一残疾人非遗工匠,成都市青白江区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任晓红的培训惠及近4000人次,为全省各地培育非遗蜀绣传承人、工匠、创客200余名,其中“蓉欧工匠”3名。“不仅培训免费,参与培训的残疾人还能获得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绣品无论好坏一律由绣坊回收,计件发放工资。”就这样,她带动几十名残疾妇女实现稳定就业,月增收2000—8000元。
只是周边人员的带动任晓红还不甘心,即便腿脚不便,她还是乐此不疲的多次应邀九寨沟县、通江县的邀请,去为当地蜀绣绣娘培训。“能做一点是一点,不仅是为他们个人,更是为了非遗技艺的传承。”

用针线融入家乡记忆
任晓红的绣功自不必多说,一步步自我提升、打磨,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技法已是信手拈来。十几年间,任晓红把中欧班列、青白江区出土文物、城厢古城等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运用在蜀绣作品中,完成各种作品近千件,多次参加北京故宫“美丽工坊”残疾女性文创作品展、法国巴黎中国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等国家级文创产品展示。“就在昨天,我们绣坊的23件作品又在北京故宫展出了,我专门参加了开幕式才回来的。”任晓红口中的故宫展览正是2025年四川残疾人文创成果展主题活动,活动由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筹办,出自十二针绣坊的《千里江山图》系列文创绣品成为现场焦点。

任晓红绣制的小青铜马屏画
而当下,任晓红正在赶制一件大作以1:1比例绘制的青白江标志性文物青铜马绣品。“难就难在青铜马这种斑驳感的细节处理。为了把马身上的铜锈斑块绣得逼真,需要把两条不同颜色的丝线拆分成几股,再各抽两股合成一条线,绣几针,又换另一条线。”其实早在2022年,任晓红就已经完成了一副直径为80cm的青铜马圆形屏画,“这个屏画上的青铜马只相当于正在绣的这只马蹄那么大。争取今年内完成这幅绣品吧。”任晓红说道。随着年龄对身体的影响,除了尽快完成这幅青铜马,任晓红还希望为自己绣一幅四幅屏风,“今年我已经50多岁了,常年做绣活儿,眼睛不大好了,颈椎也不太好,想着以后作念想。”

任晓红和她的作品《天府熊猫》
最放不下的是传承
让任晓红更放不下的是蜀绣技艺的传承。每一次的荣誉,对她自己是一份骄傲的荣誉,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能坚持到现在,有一大半也是这一份份荣誉驱使我走下去。”这次全国自强模范的荣誉更让她觉得自己还该作些什么。“这个月月底,在区残联的帮助下我们要再开启一轮培训,我希望可以发掘一些年轻人,让这项技术和事业能交到她们手中,真正做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