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载编录文脉流芳《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开幕

羊城晚报讯 记者黄宙辉,通讯员赵晓涛、姜力暄报道:“传承创新,文脉永昌”——4月30日,《广州大典》项目启动满20年之际,《广州大典》编纂与研究成果展在广州图书馆开幕。成果展分为“盛世修典”等六部分,全景式呈现《广州大典》从文献普查到成果转化的匠心之路。展览现场陈列的珍稀古籍原件、编纂手稿及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展现了广州自先秦至民国的文明脉络。
以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为旨向,《广州大典》项目自2005年4月30日启动,历十载匠心编纂,收录历代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其后,于2015年成立的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又先后完成《广州大典·曲类》(43册)、《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100册)编纂出版。
文脉华滋,巨卷铺展。2024年以来,该中心又陆续推出《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广州大典序跋集》《广州大典书志》。其中,《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收录民国时期广东由省至县多级政府机构发行的公报类文献40余种,共计100册7万余页;《广州大典序跋集》辑录《广州大典》约1800种文献的序跋4800多篇,分为8册;《广州大典书志》共收书志2500余篇,分为6册。
成果展开幕当日,《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扩大会议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广州大典》的编纂成果、学术价值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研讨。在会议的专家报告环节,林子雄、方家忠、程焕文、陈春声四位为《广州大典》编纂作出重要贡献的专家先后发言,为《广州大典》的编纂与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广州大典》主编,广州市原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建华指出,《广州大典》编纂出版正是“为往圣继绝学”。他呼吁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将文献整理与数字技术、大众传播相结合,推动《广州大典》从“典籍”变为“活态文化载体”,让典籍走出深闺,让历史照进现实。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