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壁画修复:毫厘之间见“匠心”

时间:

他们是历史的“拼图者”,是色彩的“唤醒师”。在内蒙古自治区,壁画修复师们正奋战在文物保护一线,以匠心巧手修复着珍贵的古代壁画,让数百年色彩重焕生机,守护着中华文明在北疆的独特印记。

加固画面

妙手生花 重现壁上华彩

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院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麦秸的气息,一群身着白大褂的修复师正屏息凝神,俯身在一块块明代壁画前,用洗耳球为起甲的颜料层拂去灰尘,动作小心翼翼……一幅幅承载着数百年沧桑的大召寺经堂壁画残片在此“涅槃重生”,为馆藏壁画再添华彩。

画面封护

清理、加固颜料层、粘贴新支撑体、填补表面缺失……壁画修复是一场与数百年时光的“博弈”,而支撑这场“时间逆行”的,正是一群以匠心、真心、敬畏心为信条的壁画修复师。

“出土壁画常有起甲、裂隙、空鼓等多种‘病症’,我们就是‘对症下药’的壁画医生。”修复师张靖研说。此刻,她正用棉签蘸取纯净水,在壁画表面轻柔滚动,粘除污染物。棉签滑过之处,壁画一寸寸显露真容。仅仅清理一平方米壁画的表面,就要耗费成百支棉签,而这仅仅是漫长修复过程的开端。即使已有25年经验,修复过上百件文物壁画,她依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修复壁画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当属“减薄地仗”。修复师牛国豪手持竹刀,专注地将壁画背面的泥层精准削薄至2毫米。“多削0.1毫米就可能伤及画面,少削则无法贴合新支撑体。”他一边展示工具一边说,“每道划痕,都是与壁画‘对话’的印记。”

团队中,美术专业出身的“美学修复师”聂华媞负责为补全的裂缝调色。“不能让补色太‘完美’。”她解释道,“要让它看起来像是‘自然生长’的。比如这尊佛像嘴角那抹淡淡的笑意,补色时必须顺着笑纹的色调调色,浅一分显假,深一分生硬。”

正在修复中的部分壁画残画

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内蒙古唯一的专业壁画保护团队,25年来,他们踏遍内蒙古进行普查,曾修复过西藏布达拉宫、新疆等地的珍贵壁画。“当看到一幅幅壁画在我们手中‘活’过来时,所有辛苦都值了。”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负责人武晓怡的话语朴实而真挚。

廿五载坚守 填补北疆空白

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隶属于呼和浩特博物院,主要开展古代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是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一级资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级资质、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二级资质的专业壁画、彩塑、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机构。

多年来,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对全国各类壁画、彩塑、石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及科学研究,独立承揽或合作开展了多项古代壁画保护修复工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承担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研课题《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项目,为编写濒危馆藏壁画保护修复技术规范提供了保护经验,奠定了基础;出版的《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报告》,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壁画保护修复技术空白;编制的《内蒙古地区古代壁画保护现状调查报告》,为自治区古代壁画保护资料整合提供有力支撑。

公教并行 续写文明薪火

“干得越久,胆子越小。”资深修复师康贵彬道出肺腑之言。从业二十余载,他却坦言“越修越怕”。这份敬畏,深植于操作的每一分谨慎里。清洗、加固时,哪怕掉落一颗比芝麻还小的矿物颜料颗粒,“心都跟着颤一下,像伤了自己。”

这份敬畏,更在无数个日夜的“破镜重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修复师张靖研曾面对100多块辽代墓葬壁画的人头碎片,“最大的如巴掌,最小的仅指甲盖大小。”整整一周时间,她蹲在台前小心翼翼地反复试拼,拇指悬在空中不敢落下,唯恐一丝呼吸或手汗影响了湿度与位置。“每一块碎片都带着古人的温度。”她感慨道,“我们捧着的不仅是泥巴石头,更是等待重生的文明记忆。”

如今,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支专业修复壁画的团队,他们的工作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早在2010年,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建设“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作站”,2021年与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联合实验平台与实践基地,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内蒙古壁画数字保护科技基地”。

同时,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和热爱,呼和浩特博物院还在呼和浩特博物馆研学活动室举办“了不起的文物”研学活动——壁画修复体验课,为学生讲授“妙手生花 传承大美”古代壁画保护修复知识,通过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对壁画有更深入的了解。

下一步,内蒙古壁画保护中心将继续服务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和强强合作。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大文物内涵研究与阐释,永续传承文化遗产。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王璐 若谷/文 实习记者 张伊焘/图)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