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评:《秦豫情》镌刻坚韧不拔与博大包容的命运共融
在历史的长河中,1942年的河南大旱灾、蝗灾与战火交织,成为了一段不忍直视却又无法忘却的伤痛记忆。数百万河南人背井离乡,踏上西迁之路,最终在陕西西安等地落地生根。这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被西安市豫剧团搬上舞台,创作出大型豫剧《秦豫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秦豫两地人民饱含情谊的双向奔赴。这一部兼具艺术性、时代性、共容性的豫剧也将回到河南,参加8月27日举行的2025第十一届黄河戏剧节展演。
(河南犟妞遇到陕西楞娃 也是秦豫两地的融合 视频由西安广播电视台记者拍摄)
《秦豫情》的故事围绕着河南犟妞小勤展开。小勤一家在那场灾难中,弟死母丧,老父病重,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头。她担着“河南担”,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一路逃荒来到西安。在西安,她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挑战,寻找存身之所时遭老乡责难,与当地人也产生了各种文化冲突。但小勤骨子里有着河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她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她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强,寒冬腊月破冰洗纱,却能乐观地想起母亲的叮嘱,憧憬着“稀稠吃饱”的生活。

8月13日至14日,豫剧现代戏《秦豫情》在西安易俗大剧院连演两天
小勤在西安的奋斗历程,不仅展现了河南人的坚韧,也体现了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融入的渴望。她积极地寻找生计,努力适应西安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与陕西愣娃张大的爱情故事,更是成为了秦豫两地人民情谊交融的美好象征。张大是西安人的代表,他善良、包容,从最初帮助小勤做胡辣汤生意,到后来与小勤相爱,他用行动给予小勤和其他异乡人无私的帮助。他的存在,让小勤在异乡感受到了温暖,也让观众看到了西安这座城市对外乡移民的接纳与包容。
《秦豫情》生动地展现了西安博大的包容胸怀。尽管当时涌入的河南难民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西安人民并没有排斥他们,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了这些异乡人。剧中,张大一家对小勤的帮助,以及其他西安人在生活中给予河南难民的支持,都体现了这种包容精神。在张大娶妻贫民窟的群舞中,融入陕西老腔元素,热烈奔放,即使生活困苦,但爱情的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不可阻挡,也体现出西安人对河南移民的包容,让两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年轻人能够跨越文化差异,携手同行。
在艺术表现上,《秦豫情》别具一格。它既发挥了戏曲程式化的优长,又进行了细腻的个性化处理。剧中主人公全场动作大开大合,扭曲、变形的造型设计有着剪纸似的夸张,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现出一种残酷美。音乐方面,从东方古典到西方现代,涵盖多种乐器,戏曲音乐轻盈欢快,即使是讲述逃难的苦戏,也能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人物在苦日子里的韧性与乐观。
这场饱含情谊的双向奔赴,不仅存在于剧中人物之间,也体现在舞台与观众之间。对于那些当年迁徙到西安的河南人的后裔来说,《秦豫情》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了先辈们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张燕明作为“豫三代”,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表示,虽听奶奶讲过那段历史,但如此直观的感受还是第一次,这让他在融入西安城的同时,更加铭记自己的祖籍是河南。而对于西安本地观众来说,这部剧让他们看到了先辈们的善良与包容,也让他们更加珍惜秦豫两地人民如今深厚的情谊。
《秦豫情》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一部反映秦豫两地人民从文化冲突到命运共融的时代佳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河南人在苦难面前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扁担精神”,也看到了陕西人包容接纳、与外乡移民和谐共生的广阔胸怀。这场饱含情谊的双向奔赴,不仅是秦豫两地人民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奋进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西安网特约评论员李红军)
编辑:钱江